新闻资讯

NEWS

法院处置U币:跨境虚拟资产处置中的司法智慧与挑战

分享

华安虚拟货币处置(huaancz.com)报道,在全球化浪潮与区块链技术深度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法院处置涉案U币已不再是简单的国内资产变现问题。当虚拟货币交易跨越国界,司法处置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

跨境处置的困境:

  • 法律属性认定差异: 不同法域对U币等加密货币的法律定性存在根本分歧——有的视为财产,有的视为商品,甚至有的不承认其法律地位。某地法院在处置一起涉及新加坡交易所的U币案件时,因法律定性冲突导致执行程序停滞近半年。
  • 司法协作机制缺位: 国际间缺乏高效、统一的司法协作机制处理虚拟资产。传统冻结银行账户的司法互助请求在面对交易所持有的U币时往往无效。
  • 代币移交的技术障碍: 即使境外交易所愿意配合,将涉案U币安全、合法地移交至境内指定托管地址也面临巨大的技术壁垒与信任难题。

法院的创新应对:

  • 灵活运用现有框架: 上海某法院在审理一起涉外网络诈骗案中,法官创造性地援引《刑事司法协助法》原则,通过外交渠道与境外监管机构达成个案协作,成功冻结并引导交易所将涉案U币退回受害人。
  • 探索境内处置+国际认可模式: 深圳前海法院在处置某跨境传销案U币资产时,选择在境内经认证的合规交易所进行公开、透明的处置,并将完整处置记录提交国际仲裁机构背书,增强处置结果的域外认可度。
  • 善用国际组织平台: 积极参与如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金融犯罪工作组、埃格蒙特集团(Egmont Group)等平台,推动建立虚拟资产跨境冻结与处置的快速信息共享与协作通道。

未来路径的思考:

  • 推动双边/多边协议: 亟需与其他司法管辖区签订专门针对虚拟资产跨境处置的司法协助协议。
  • 强化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积极参与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广务实可行的跨境处置规则。
  • 发展专业司法技术能力: 法院系统需培养兼具法律与区块链技术知识的复合型法官及技术调查官队伍。
跨境U币处置考验着中国司法的智慧与韧性。每一次成功的跨境处置实践,都是为构建更公平、高效的全球虚拟资产治理新秩序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