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产司法处置:多元化标的下的权属界定与执行创新
华安虚拟货币处置(huaancz.com)报道,随着元宇宙、Web3.0 等概念的兴起,虚拟资产的形态日益多元,从游戏道具、社交媒体账号到数字藏品(NFT),其司法处置需求持续增长。与传统资产相比,虚拟资产的无形性、场景依赖性使其处置过程更复杂,亟需在权属界定与执行方式上进行创新突破。
权属界定是虚拟资产司法处置的核心难题。不同类型的虚拟资产呈现出不同的权利特征:游戏账号及道具的所有权通常归属于平台,用户仅享有使用权,这导致在离婚析产、遗产继承等案件中,难以直接适用传统物权法进行分割;NFT 作为非同质化代币,其价值与底层作品的知识产权紧密关联,处置时需区分代币本身与知识产权的权属关系。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需要结合用户协议、创作记录、交易凭证等多维度证据,综合判定虚拟资产的实际权益人,例如在 NFT 侵权案件中,通过区块链上的铸造记录确认原始创作者的权利。
执行方式的创新是提升处置效率的关键。虚拟资产的价值受市场情绪、场景热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传统的评估拍卖模式难以适应其特性。部分法院已开始探索针对性方案:对于游戏道具等场景依赖性资产,联合平台开展定向交易,确保资产在原有生态中实现价值;对于 NFT 等数字藏品,通过专业机构进行链上确权后,在合规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进行拍卖,同时要求买受人遵守平台规则,避免二次侵权。此外,虚拟资产的交付也需技术支持,例如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 NFT 的权属转移,或在平台协助下变更账号的实名认证信息。
配套制度的完善是虚拟资产司法处置的长远保障。目前,虚拟资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尚未统一,不同机构对同一资产的估值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影响处置的公正性。此外,虚拟资产的跨境执行、数据安全保护等问题也缺乏明确规范。未来需加快建立虚拟资产分类登记制度,明确不同类型资产的法律属性与处置规则;同时推动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为司法处置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虚拟资产司法处置的实践,本质上是法律体系对数字时代财产形态变革的回应。其发展过程不仅将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将深刻影响人们对数字权益的认知,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