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加密资产司法处置如何找到突破的关键要素

分享

华安虚拟货币处置(huaancz.com)报道,随着加密资产市场的日益繁荣,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和犯罪活动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据零壹财经发布的《2022 年中国虚拟货币司法处置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底,中国司法机关有待处置的虚拟货币总量达到了惊人的数值,涉及比特币(BTC)、以太坊(ETH)、泰达币(USDT)等多种主流虚拟货币,总价值估计超过数十亿美元。另据 SAFEIS 安全研究院统计,我国 2023 年已打击涉虚拟货币犯罪案件总量 428 件,较 2022 年减少了 88.9%,但整体涉案金额陡增至 4307.19 亿元人民币,约是 2022 年的 12.36 倍,虚拟货币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刑事涉案虚拟财物之一。这些数据仅涵盖了已知的、正式进入司法程序的虚拟货币,实际数量可能更为庞大,因为许多案件仍在调查阶段,尚未完全统计。

加密资产的司法处置工作陷入了困境。我国在 2017 年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及 2021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了对虚拟货币交易的严格限制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然而,这也给加密资产的司法处置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在传统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涉案财物的处置通常采用拍卖、变卖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在加密资产的处置中却因违反现行法规而难以实施。这就导致大量的涉案加密资产被长期封存,无法实现有效的价值转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司法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

在司法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加密资产的处置方式。山东省和福建省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处置思路,包括与发行方协商回收、优先采用拍卖方式,以及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处置等。然而,这些探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合规性问题首当其冲,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指引,现有的处置方式无论是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交易,还是转委托境外公司进行变现,都存在着潜在的合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职务犯罪、违反禁止虚拟货币炒作政策以及外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监管空白也使得加密资产的处置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滋生各种风险。不同地区在处置标准和操作流程上的差异,也给跨区域案件的协同处理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司法处置工作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为了突破加密资产司法处置的困境,制定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处置指导意见迫在眉睫。该指导意见应明确加密资产的法律地位,界定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同时,规范资产处置程序,对加密资产的冻结、查封、扣押、拍卖、变卖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司法机关、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机构在处置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和合法化。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处置过程的全程监督,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构建一个公平、透明、安全的加密资产司法处置体系,有效提升司法处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