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政府处置虚拟货币的权责边界与风险防控

分享

华安处置(huaancz.com),政府直接处置虚拟货币面临法律依据不足、技术能力欠缺与市场波动风险三重挑战。以某地财政部门没收的比特币为例,因未及时变现导致半年内资产贬值超50%,最终引发公众对政府处置能力的质疑。此类案件暴露出当前制度设计中的深层矛盾:如何在法律空白与技术壁垒下,既保障资产安全,又维护处置的合法性?

法律依据不足与权责模糊

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明确政府处置虚拟货币的权限范围。《刑事诉讼法》仅规定违法所得应予追缴,但未提及虚拟货币的具体处置方式。实践中,各地政府处置模式差异显著:

案例1:某市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非法集资案后,直接将涉案比特币转入交易所变现,但因缺乏法律授权,被法院判定程序违法。

案例2:某省财政厅将没收的以太坊长期存储于未加密的电子钱包,因私钥泄露导致资产被盗,最终需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此类争议的核心在于,政府是否具备虚拟货币的持有权处分权。若参照《民法典》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原则,政府可暂管涉案资产,但直接交易或长期持有仍缺乏明确依据。

技术能力短板与安全风险

虚拟货币的保管高度依赖密钥管理与链上追踪技术,但政府部门普遍缺乏专业团队:

密钥保管漏洞:某地检察院将涉案钱包私钥存储于办公电脑,遭勒索软件攻击后被迫支付比特币赎金。

处置技术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委托第三方公司变现,但因未审核技术资质,导致资产被恶意转移。

立法明确权责边界

修订《刑事诉讼法》或出台《涉案虚拟货币处置条例》,授权省级以上政府设立数字资产处置中心,专门负责虚拟货币的保管、估值与变现。

限定处置权限:仅允许通过央行认证的境外交易平台或国有银行渠道变现,禁止私下交易。

技术管理标准化

冷热钱包分离:涉案资产90%存储于离线冷钱包,10%留存热钱包用于紧急处置。

密钥分段保管:采用多人分持密钥机制,例如由公检法三方各掌握部分密钥片段,需联合授权方可操作。

引入区块链审计:部署链上监控系统,实时追踪资产流向并预警异常交易。

动态风险对冲机制

对长期持有的虚拟货币,可通过合规金融工具对冲贬值风险。

建立处置准备金制度,按涉案资产价值的10%计提风险基金,用于弥补市场波动损失。

国际经验与制度创新

美国联邦政府采用公开拍卖模式,并要求竞拍者通过严格反洗钱审查。新加坡则授权金融管理局(MAS)下设数字资产托管局,提供政府级密钥托管服务。我国可借鉴此类模式,结合央行数字人民币系统,构建保管-估值-变现-上缴的全链条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