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25年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薛春江联合主持的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于北京三中院顺利举行。课题主持人薛春江、杨东,课题指导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翟超、法官陈新旺,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阚林,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法律应用研究处处长桑先军,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警用装备技术事业部副主任李彬研究员等政法机关代表,香港金融交易及服务有限公司、云账户技术(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机构代表,以及北京三中院民四庭侯军庭长、刑二庭方玉副庭长、研究室田璐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教授、黄尹旭副教授等成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论证会的研讨。
北京三中院党组书记、院长、课题主持人薛春江代表课题组作开场致辞。他向与会的各位专家、领导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详细介绍了三中院在涉虚拟货币案件审理方面的工作进展。薛春江院长指出,近年来,虚拟货币处置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焦点难题,司法机关面临着大量亟待处置的虚拟货币。三中院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在“老办法”难以应对新问题的情况下,勇于探索创新。三中院成立了人民法院证券期货犯罪审判基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和实践基地等特色专项研究基地;同时,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培育典型案例,组织专业团队梳理裁判规则。通过多方面的协同部署,形成工作合力,为本次重大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力求让人民群众在涉虚拟货币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介绍了课题的相关情况。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在 2015 年就曾较早地探索区块链与金融的结合应用,但受股灾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关实践和虚拟货币交易的经历了一定的波折。2017 年 9 月 4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通知,对代币发行融资等问题进行规范,禁止国内开展虚拟货币集中交易,相关行业转移至境外。同时在实践中,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频发,罚没虚拟货币的处置面临诸多实践难题。杨东认为,香港在虚拟货币交易发展方面具有政策优势,可将虚拟货币处置业务引至香港,实现资金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合理流通,也可以促进香港的区块链行业发展。同时,他建议应当肯定涉案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除依据刑法等进行认定处理外,课题组还可从民商法、金融法等多个角度,为虚拟货币交易的规范化提供可行的解决路径。从长远来看,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虚拟资产生态体系有望兴起,我国需要摆脱对美国主导的支付清算系统的依赖。当下,应将涉案虚拟货币处置作为国家虚拟货币交易监管的突破口,探索虚拟货币风险治理的创新路径,后续课题组还将开展更为深入的调研工作,积极寻求多方专家的指导与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其前期研究的成果和意见:一是认为虚拟货币处置在刑事法方面的问题不难解决,主要问题是在于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为虚拟货币处置提供可行空间,并以海关查扣物品的相关案例进行了阐述,建议政法机关与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进行沟通协调,寻求政策突破;二是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等金融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金融法等领域专家的专业支撑,同时也需要加强与金融、经济等领域专家的沟通协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阚林在发言中指出,虚拟货币和虚拟财产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经济犯罪案件中,虚拟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及拍卖过程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难以对虚拟财产进行准确的定性,导致其处置工作困难重重。他提到,虚拟财产常常与犯罪行为相关联,在相关刑事案件中虚拟货币和虚拟财产应被视为具有财物属性。此外,他强调,若不能通过法律和监管层面的清晰界定,相关案件的解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推动立法进展是解决虚拟财产处置问题的有效途径。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法律应用研究处桑先军处长在发言中指出,应当依法准确把握涉虚拟货币案件的定性。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警用装备技术事业部副主任李彬研究员在研讨中分享了公安办案中涉及虚拟货币的情况。他表示,公安工作涵盖物管、网管等多个方面,虚拟货币课题具有较高的定位,但研究范围也需广泛拓展,因为公安机关处置虚拟货币只是案件中的一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关注虚拟货币在重大刑事犯罪中所起到的作用。以禁毒工作为例,案件中的情报收集、毒品传递、资金交易三条线相互独立,由于新渠道的出现以及虚拟货币的应用,导致案件侦破难度加大。公检法在办案过程的多个方面尚未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法的推进。李彬主任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通过跟踪大量案件,在侦破技术支撑、证据固定和资金处置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工程师麻哲就该所针对虚拟货币流量犯罪的打击与处置工作进行了汇报。自 2019 年起,该所积极关注虚拟货币领域,虚拟货币相关案件在线索收集、案件侦办取证以及依法处置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为此,该部门研发了专门平台,与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携手合作,探索构建了高效的处置方案,在处置过程中为处置款设立了专项账户,并采取了多阶段的资金安全保障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科技法治研究院院长赵炳昊副教授指出在宏观金融监管政策下虚拟货币被赋予负面情绪,给一般公众造成的直观感受接近于黑产,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他强调,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背景下,我国应构建虚拟货币监管政策框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区块链技术标准与监管政策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虚拟货币治理路径,在全球数字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实现社会公平 。
香港金融交易及服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朱仲群介绍,公司于 2021 年因参与虚拟货币处置调研而涉足该领域。他建议借鉴股票通模式构建监管沙盒,从公安查获虚拟货币处置试点入手,在严格管控的条件下允许内地投资者通过特定通道在香港购买虚拟货币,同时利用自贸区政策探索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合作。
云账户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副总裁章骏斌介绍,公司在香港已经获得了虚拟资产服务商经营。他剖析了虚拟资产处置业务链条,强调了香港的监管优势,同时也指出了业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他建议采用司法拍卖的方式处置虚拟资产,公司可以做好后端服务工作,并积极寻求前端合作机会。
北京产权交易所行政司法业务中心主任李海军分享,针对虚拟货币司法处置难题,北京产权交易所积极开展研究探索,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和中信银行共建渠道,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公安局等部门的指导下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流程规范,已初步具备了处置能力。总体思路是参照司法拍卖和罚没资产处置相关法规和办法,将受托处置的虚拟货币通过香港地区持牌交易所出售变现,确保全流程规范运行,全程可追溯,通过设置保留价的方式,在避免因市场行情异常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最大限度确保处置价值的公允性。此外,他还提出了建立白名单等规范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北京佰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吕文哲指出了链上数据的特点以及区块链合规性问题,分享了避免多签问题的方法,并表示将积极参与课题的技术支撑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翟超法官对课题的开题准备给出了总结指导。他认为课题前期准备充分、理论扎实、研究全面且计划安排具体务实、重点突出,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突出特色,避免研究同质化,利用自身资源形成独特优势;二是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为司法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公检法的痛点难点问题。
会议最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本次开题论证会为为涉案虚拟货币处置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向和丰富的研究素材,为课题组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课题组将持续深耕研究领域,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攻克实践中的关键难题,推动虚拟货币案件的妥善处置。通过加强与政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努力提出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推动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框架的完善与金融秩序的稳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