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的财物属性认定及涉案财产处置问题
当下,司法实践对涉虚拟货币犯罪的行为定性、涉案款物处理等问题上,分歧日益显现,有必要进一步厘清虚拟货币的刑法属性及涉案财产处置问题。
当下,司法实践对涉虚拟货币犯罪的行为定性、涉案款物处理等问题上,分歧日益显现,有必要进一步厘清虚拟货币的刑法属性及涉案财产处置问题。
8月14日消息,据检查日报报道,在上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指导、浙江省检察院、最高检刑事检察研究基地主办的“电信网络诈骗追赃挽损与财产处置”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虚拟货币属性及涉案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5年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薛春江联合主持的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于北京三中院顺利举行。
虚拟货币的监管与司法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司法与监管机构的协同努力,以及国际合作。
“虚拟货币的处置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江帆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涉案虚拟货币处置制度。
涉案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是目前司法机关颇为棘手的现实难题。一方面,2017年《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与2021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的相继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对虚拟货币交易的严格限制。政策的调整不仅重塑了虚拟货币的法律定位,将其从潜在的货币替代选项转变为非法金融活动的焦点,同时也对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虚拟货币性质的法律认定及其司法处置流程上,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
2月23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标的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三中院成功召开。
虚拟货币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难溯源等特征能够满足信息网络犯罪行为人处置非法所得的需求,从而成为信息网络犯罪的重要一环。而以虚拟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资产在控制及处置上与传统财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我国立法并没有赋予虚拟货币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司法实践层面针对如何处置涉案虚拟货币也存在争议。
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研讨会在京举行,近60人参加会议。
华安虚拟货币处置报道(huaancz.com),在虚拟货币犯罪案件增多的背景下,数字资产处置公司成为开启司法处置“安全之门”的钥匙。它们协助司法机关,让处置流程安全合规。